一、起草背景及依据
“十四五”是铜陵市抢抓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升铜陵在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枢纽地位,对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铜陵,具有重要先导作用。为此,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交通运输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依据国家、省、市有关综合交通发展要求及《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铜政〔2021〕17号)、《铜陵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和推进工作实施意见》(铜发办〔2020〕5号)等,起草了《铜陵市“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送审稿)》(以下简称《规划》)。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服务经济发展和公众出行的重要载体。《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补短板、促衔接、优网络、增效能,提升通道服务能力、完善网络空间布局、优化枢纽体系结构,强化区域城乡交通互联畅通,推动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交通强市,为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铜陵当好先行官。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
一是调研部署阶段。根据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和推进工作实施意见要求,迅速谋划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相关编制方案。1月,确定了安徽省综合交通研究院为《规划》编制单位,随即会同编制单位,赴各县(园)区、市直部门和有关单位开展调研走访和交流座谈,收集相关资料。
二是形成阶段。5月,《规划》初稿基本形成,向各县(园)区、相关市直部门书面征求意见,并分批次召集有关市直部门、全市发展改革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开展座谈交流。9月-10月,多次赴省发改委对接汇报,加强与省“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衔接。10月上旬,修改后的《规划》进一步向有关市直部门书面征求意见,并挂网公示征求社会公众意见。11月上旬,《规划》修改完善并经委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11月下旬,《规划》通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备案、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12月下旬市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四、工作目标
实施“1597”战略:构建1个体系,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落实强化区域一体化联通、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布局、优化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等5大任务;开展铁路优化、公路加密、水运扩容、航空拓展、跨江联动、枢纽融合、物流通达、快递进村、服务提升等9大工程;实施一批总投资约700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2025年,基本建成“外联内畅”的综合网络、基本建成智能高效的运输体系。
五、主要任务
1.强化区域一体化联通。充分发挥铜陵的区位条件优势,实现铜陵与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依托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及长江航道等,提升区域综合通道能力,构建“三横三纵”的综合运输通道体系。
2.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布局。利用规划铁路构建铜陵联系周边城市的快捷通道,新建、改扩建一批国道、省道等项目,积极拓展水陆联运、江海联运,开展枞阳通用机场、义安区通用机场的前期研究工作,建成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
3.优化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加快高铁站、公路客运站、公交枢纽站等交通枢纽建设,提升市域客运枢纽体系的综合服务水平。
4.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发展。远期形成“两核七园多中心”的物流体系,提升市县农村地区快递网络覆盖面和快递服务通达率,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规划新增3条城市快速公交、6条城镇公交,加快完善停车设施布局,加强停车秩序管理。
六、创新举措
《规划》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脉铜陵市交通发展的核心问题,针对交通对外通道、基础设施布局、运输服务水平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规划》提出推动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铜陵发展成为“皖江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长三角地区重要交通节点城市、长三角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为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铜陵当好交通先行官。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级综合交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推进落实规划各项重点任务。
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交通协调发展机制、综合决策机制、铁路护路联防工作机制。
3.强化资金保障。跟踪国家、省交通运输建设发展资金投入导向,探索通过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统筹优化交通投资项目排序计划。
4.落实用地保障。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环保规划等规划的衔接,积极争取土地资源配置。
5.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加强交通科技创新能力、交通信息化建设。
6.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新媒体宣传,引导形成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公众支持交通发展的良好氛围。
咨询科室:基础产业科
联系人:张曦
联系电话:5880501